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 工作动态 临清:应“运”而生一座城-米乐体育官网app入口
2024年06月03日 版次:05 作者:严鲁凯 本报记者 张中艺
都说“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”,北京紫禁城、明十三陵、天坛等皇家建筑以及其他宫殿城墙,所用的青砖都经京杭大运河运来。这些青砖从何而来?沿着运河向南,我们来到山东省临清市,这里流传着一句老话:“北京的城,临清的砖。”
在临清,特供给北京的青砖被称为贡砖,制作贡砖的技艺今天仍在临清传承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从一块砖的制作、运输、使用开始,我们去一窥运河文化、税收文化在临清留下的深刻印记。
600多岁的“不老”青砖
从临清市区乘车在广袤的鲁西北平原上向东南行驶约半小时,就到了魏湾镇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起,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大兴土木,需要大量砖石。明初,朝廷在临清设立工部营缮分司。从嘉靖年间开始,贡砖集中在临清烧制,砖窑均分布于运河沿岸,最多时有数百座。
此后,北京皇城的修建、修缮与增建一直沿用临清贡砖。当时贡砖靠过往船只“顺路”捎进京城,带砖的船舟从开始的漕船,很快扩展到除御用皇船之外的一应官民船只。船只带砖的数量,也从最初的粮船每只带砖40块、民船每尺带砖6块,增加到粮船每只带砖192块、民船每尺带砖12块。
制砖技艺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传承下来。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就位于魏湾镇,基地负责人赵庆安是临清贡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。他说,自打他记事起,他的祖父、父亲都会制作临清贡砖。
临清贡砖为什么受皇家青睐?用肉眼看,就能看出贡砖与普通红砖的区别,贡砖呈青灰色,表面光滑无孔隙。“临清贡砖的烧制工艺复杂精细,要经过近20道工序。”赵庆安介绍,“贡砖只能选黄河淤积的‘莲花土’,这种土经过细筛和浸泡后细腻无杂质,烧出的砖‘击之有声、断之无孔’。”
“制作贡砖的每道工序,都由专门的老师傅负责,保证烧出的贡砖质量过关。”赵庆安说。这份认真负责的态度,深埋在贡砖匠人的血脉传承中。明代开始,每块贡砖都会打上记载烧造时间、窑户、作头和匠人的款铭。建于明万历年间的“运河四大名塔”之一临清舍利宝塔,就是用临清贡砖建造的,如今在塔内还能看到带有款铭的贡砖。款铭上的文字已有400多年,阅读它们,仿佛在和当时的匠人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2008年,临清贡砖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21年,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还被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、文物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确定为北京市古建筑青砖材料基地,临清贡砖如今主要用于古建的修缮,继续焕发生机和活力。
元明清堆叠起临清运河文化
临清因运河而兴。元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,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。会通河穿临清城而过,由于会通河在临清落差很大,运河上设立多处船闸调节水位,船闸开关和船只通过需要较长时间,船上的人员下船吃饭、住宿、贸易,临清的商业很快繁荣起来。每当漕运季节,就会看到运河上舳舻相接,百里不绝。
会通河临清段包括元运河和明运河。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,朝廷在临清境内的会通河道以南修建了一段南支运河(即明运河)接入卫河,此后船只通行主要经过明运河,元运河的运输功能渐渐废止。
元运河上有座会通桥。今天从元运河边的步道向会通桥望去,可以看见桥身由临清砖垒砌而成,越靠近下层的砖石越古旧。会通桥的前身是会通闸,始建于元代。会通闸两墩中间开槽嵌入闸板以节蓄泄,引送漕船。明万历年间,会通闸被废弃,改建为单孔拱桥。清代,会通闸经改建维修,易名为会通桥。正因为会通桥在元、明、清三代相继叠砌,砖石的新旧变化是这段历史变迁的直接见证。
2014年,大运河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其中包括27段河道、58个遗产点,会通河临清段的元运河和明运河部分河道位列其中。
走在元运河边的步道上,路旁高大的古槐树投下阴凉,临河的柳树枝条飘动。为了保护世界遗产河段的原貌,这里没有疏浚、开发,会通桥桥面上的铺地石,经风雨磨蚀,几百年前的商贾贩夫走过,今天仍然坚固踏实,生活在运河边的百姓依然从上面走过。
明清时期,临清的运河两岸码头很多,靠近运河的地段成为最繁华之地。多条运河交汇使得临清形成一块四面临河的“中州”,中州最窄处状似鳌头,被称为“鳌头矶”,上面修建了观音阁等建筑,过往的文人雅士、官员客商无不登临此处一览临清美景。
当时,鳌头矶下的运河两岸,形成了500多条街巷胡同,近半数是买卖货物的商业街巷,与临清百姓生活最相关的市井文化、胡同文化就诞生于此。临清市政协委员、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刘英顺带着记者一行走街串巷,实地讲解胡同背后的故事。
“竹竿巷是临清运河经济最具代表性的产物。临清地处北方,不产竹子,却在此形成了江北最大的竹货贩卖、加工市场。”刘英顺说,竹竿巷形成于明代,巷西头就是广济桥码头。当时江南的竹货在广济桥码头卸货,很多南方竹木商人、竹编工匠上岸谋生,逐渐形成了竹货产销一条街。今天在紧邻竹竿巷的主街上,还有不少竹货店售卖细竹竿、竹玩具,成为这段运河商业史活的见证。
为国家财政“添砖加瓦”的运河税收
从鳌头矶向南沿明运河岸边走不远,就来到临清运河钞关遗址。临清设钞关收税始于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宣德十年(1435年)升为户部榷税分司,下设五处分关,直控督理关税。钞关由明政府直辖,朝廷派御史或郡佐充任专职。钞关在运河、卫河近五百里水路要冲设税关,形成网络,做到应收尽收。临清钞关既根据船只大小及其载货量征收数量不等的“船料”,还根据货物本身价值征收“货税”。
货船经过临清钞关时,船主和货主分别要呈交船单和货单报告信息,纳税后,货主取得“印票”,船主取得木筹作为过关凭证。当时税关上建有拦河铁索,过关凭证经查核后,拦河铁索打开,船只被放行。明朝廷给临清钞关每年规定的税银额为4万两,每年都能足额完成,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临清钞关征银117861两,在运河税关中拔得头筹。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《金瓶梅》以及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所著的《利玛窦札记》中都对临清钞关有相关描写、记录。
清代,临清钞关征税额比明代大幅滑落,特别是康熙朝废除海禁后,海运发展,运河钞关税源缩减,乾隆年间正额税银稳定在3.5万两—5万两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,黄河改道山东,运河山东段淤塞影响漕运;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清政府停止运河漕运,临清的航运改为依靠卫河。民国时期,临清钞关捐税多如牛毛,官员贪腐,致使税收锐减。1931年,南京政府改革税制,裁撤临清钞关在内的运河钞关,钞关自此退出历史舞台。
临清运河钞关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从钞关仪门进入,眼前是钞关“后关”建筑,当年朝廷派驻的官员在这里管理税收事宜,税银和船料在此收储,胥吏们在此工作生活。而今,院中除了苦楝树依旧如当年翠绿,只有砌筑关署的青砖还是旧时颜色。